马克思的人学理论[30]

人的问题在理论研究和意识形态争论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引起了人们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极大兴趣。许多学派关于人的问题的诸多争论,都不同程度上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联系在一起,以致可以说,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已成为人们争论的一个焦点。其中有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是建立在他的人的学说基础之上的,其核心和实质是人道主义(弗洛姆、马尔库塞等)。另一种属于传统的观点,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不包括人学,甚至有的学者把这一观点推向极端,认为马克思虽然研究人的问题,但拒斥人的学说,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已包含着对人的科学理解,没有必要从其思想体系中划分出相对独立的人学,人及人学是西方人道(人本)主义关注的中心,马克思在成熟著述中反复批判过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如果承认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独立存在,就会把马克思的思想同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混淆起来。

这就向人们提出一些十分尖锐的问题: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是否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学?如果存在,那么,其研究对象是什么,应怎样界定?它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是什么关系?其基本内容及逻辑框架是怎样的?挖掘、整理、研究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有什么重要意义?本文试就这些带有总体性的重要问题发表如下看法。

一、人学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表面来看,马克思虽没有明确提出要建立一门相对独立、完整的人学理论体系,但从其全部著述中,可以揭示出其人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结构。人学,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相对独立、完整的组成部分,在其中居前提和总体地位。在马克思那里,所谓人学,指的是研究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把“人”看作一切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主体承担者及基础,看作社会历史的前提及创造主体,这就包含着把人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他把对人的科学认识看作是对社会历史认识的前提,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他也把人看作一切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等)和一切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等)的本质、基础和主体承担者。他在考察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历史发展时,总是力图从中揭示出人的历史发展规律。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是对与人有关的其他问题认识的立论前提,而且对人的认识始终贯穿于他的前后著述中,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始终是他关注的一个主题。这样,作为创造社会历史的实践主体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就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对象。所以我们认为,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有专门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有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有研究人的解放之实现条件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有专门研究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人学。马克思实际上已表达了这一思想:“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诸种观点和著述中,可以揭示出其人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逻辑结构,这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劳动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历史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身的关系。马克思始终是在“关系”中研究人的。从逻辑上,他对人的思考首先是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入手的。在这种关系中,他认为关于自然的“自然科学”和关于人的“人的科学”将是一门科学。因为人既属于自然界,自然界又属于人,所以在研究自然界时,也就是在研究人,而在怎样理解人时,也就在怎样理解自然。由于人是通过劳动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所以他接着论述了人和劳动的关系,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它表现、实现和确证着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并使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外化,使自然界人化。这方面的内容构成马克思人学的本体论。由于人的劳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由此他进一步分析了人和社会的关系,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是人的存在、发展的形式,所以他研究了人的社会性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方面的内容构成马克思人学的社会观。他又从人和社会的关系中揭示出人和历史的关系(纵向)、人和人的关系(横向)。在人和历史的关系中,他深入具体地考察了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表现形式、人的历史发展的本质内容与规律、人的历史发展的条件与方式、人的历史发展的根据与基础、人的历史发展的地位与作用等。这方面的内容构成马克思人学的历史观。在人和人的关系中,他着重分析了个人和人类、个人和群体、个人和阶级以及个人同自身的关系,并从中论述了个人异化和解放、个性实现和自由等问题。这方面的内容构成马克思人学的价值观。马克思人学的本体论、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的上述内在逻辑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完整框架。

马克思始终注意并强调从人的视角来考察、分析、理解与人有关的问题。马克思对“人”有自成一体的看法。正因为如此,他在考察与人有关的问题时,总是注意从人的角度入手: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表现其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人同自然的关系即是人和人的关系,所以,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劳动尤其是工业劳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因此,“通过工业……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而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社会历史无非是人的活动创造和人的本性不断改变而已,是个人本质力量的发展史,是“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因而,“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共产主义是人的解放的必然环节和社会形式,其基本原则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总是从“物”的东西的深层和背后,力图揭示出“人”的内容,从物和物的经济关系中揭示出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和价值关系,从财富的“物”的形式中揭示出“人”的形式——人的能力,等等。这些事实表明,人学在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确具一席之地。

在学科划分意义上,马克思的人学既与他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科学人道主义相关联,同时又有本质区别,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居前提和总体地位。在马克思那里,人学研究的是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着重于研究人的完整性或完整的人,是一般性的总体科学,而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则着重研究完整人的一个层面——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它是对人的一种形态即人类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本质联系进行研究的结果,就此而言,人学是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而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不过是从人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是人学在人类实践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的集中体现。实际上,马克思把现实的人看作人类实践发展过程的首要前提,他正是从对人的本质不断取得科学认识的过程中,在发现了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之后,在对人的劳动(社会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和社会关系的研究中,才发现了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而创立唯物史观的。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他所创立的历史观,是从现实的人即从事活动的、进行生产的、因而在一定前提条件下能动表现自己的人出发的,只要描绘出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发展过程,人类历史就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正是在人的劳动的发展史中,才找到了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锁钥,所以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在马克思那里,其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完整人的另一个层面——特定群体的人(如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经济,它是对人的另一种形态即特定群体及其间的经济关系进行研究的结果,就此而言,对特殊的经济人加以理解的人学是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前提,而政治经济学正是人学在特定群体的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中的具体表现。实际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内含着一种对人的理解或人性假设——在特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经济活动并追求利益、独立和能力的经济人。在马克思看来,其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完整的人的另一层面——每个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和实现条件,它是对人的另一种形态即每个个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实现形式、实现条件进行研究的结果,因此,人学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科学社会主义是从人学分化出来的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分支,是人学在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实现问题中的具体表现和必然结果。实际上,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其人学理论的一种实践形态和运动形态。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所建立的制度……排除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在这一制度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马克思那里,科学的人道主义着重研究的是人的另一个层面——人的现实存在和人的本质实现的矛盾,它是对人和外部世界之间的非人性关系以及消除这一关系的人性要求进行科学研究的结果。因此,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不能归结为,而是包含着科学的人道主义,科学的人道主义是他的人学理论中一个层次的内容,是其人学在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矛盾问题上应用的结果。说马克思的人学对其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科学人道主义具有前提和总体地位,实质上说的是,他的人学是关于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而他的整个思想体系都是从不同层面(角度)具体体现这一学说;也是说人学研究完整的人,而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科学人道主义分别是研究完整人的某一层面的结果,因而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的科学理解,则是建立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科学人道主义的理论前提,而决不是说要把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作抽象人道(人本)主义解释。

如果说人学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那么,对马克思的思想体系的重新解释就是: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不是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而是包括人学在内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人学在其中居于前提和总体地位。

二、马克思人学理论内容的完整图景

首先,人学理论的主题。总的来说,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围绕“揭露人的异化和实现人的解放,探寻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实现方式”这一主题而展开。这一主题可分解为两个论题:一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存在并追求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价值主题。这一主题反映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人失去人性而变成自己肉体生存工具的普遍现象。二是论证造成人的种种存在状况的根源,确定医治人和社会病态方案的科学主题。这一主题就是探寻人的异化的根源和人的解放以及人的发展的实现方式。只要认真解读马克思有关人的问题的著述,不难看到这一点。

其次,人学理论的中心线索。综观马克思著述中的人学思想,可以发现以下五条中心线索:一是人的需要、创造性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这是因为他把人本质上理解为具有肉体需要的、从事生产的、在一定社会关系条件下表现自己的人。二是个人、群体和人类的统一,这一线索着眼于人的存在形态。当马克思人学思想处在初期形成阶段时,他注重于人的类本质;当他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存在状况时,他着重于分析作为特殊群体的人——工人和资本家;而当他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前景时,他更注重对个人的论述。但总的来看,他认为应把人类、群体和个人联系起来理解,否则就会陷入抽象。三是人的应有、人的现有和扬弃人的现有的统一,或人的理想本质和人的现实存在的矛盾及其扬弃。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四是个人发展的过去(前资本主义社会)、现在(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统一。可以说,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出现,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是非常注重这种统一的。五是人的主体性和客观制约性的关系。历代人学思想家都要涉及这一关系,并且作为注意的中心,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同样关注这一中心问题,并给予较为科学的解决。

再次,人学理论的逻辑构架。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是马克思研究人的其他问题的逻辑前提和逻辑根据,从此可以揭示出其人学理论的内容结构。从马克思的著述来看,他是从人的需要入手揭示人的本质的,然后由人的需要逻辑地引出人的创造性生产劳动,由人的生产劳动逻辑地引出人的社会关系,又由人的社会关系逻辑地引出人的个性;人的需要、人的生产劳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分别体现的是人的内在本质、类本质、现实的社会本质、个性本质。这一思维逻辑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人学理论内在逻辑。马克思就是从这些本质因素的有机统一中来理解和说明人的其他问题的。以对人的本质的总体分析为核心,马克思主要研究了人的存在形态、存在特征和存在的本质,这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关于人的本体论;以人的社会关系为核心,马克思研究了人的社会性、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方面的内容构成马克思人学的社会观;以人的社会历史发展为核心,马克思研究了人的历史发展的过程、表现形式、本质内容、规律、方式、根据、基础、地位和作用,这方面的内容构成马克思人学的历史观;以人的个性为核心,马克思研究了人的权利、人的异化、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这方面的内容构成马克思人学的价值观。这样,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构架就是:人的本体论——人的社会观——人的历史观——人的价值观。

最后,人学的基本内容。

(1)关于人的本体论。这一层面的内容是马克思整个人学理论体系的前提、根据和基础,它主要是指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和本质的理论。以往的思想家之所以不能正确解决人的问题,首要原因之一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人,所以,要正确解决人的问题,首先必须正确解决人的存在和本质问题。马克思正是从这一问题入手的,试图通过解决这一问题,以实现对以往人学的超越,用它为自己的人学理论提供一个科学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体论主要有四项基本内容:一是存在形态论。人有三种基本存在形态——人类作为种属的一般形态、群体作为不同社会类型的特殊形态、个人作为有个性的人的个别形态;马克思还考察了这三种存在形态的特点及其意义。二是存在特征论。人的存在特征是多样的,马克思将其主要归结为四种基本存在,即自然存在、类存在、社会存在和个性存在,并指出生命性、需要、能动性、对象性、感性和受动性是人的自然存在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在人的概念中居前提和基础地位;关系的共通性、类意识和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是人的类存在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着眼于人和动物的区别;社会关系是人的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这一内容着眼于人和人的社会区别,在人的概念中居决定性的地位;自我性和自主性是人的个性存在的主要内容,它着眼于人和人之间的个性区别。三是存在状况论。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存在状况主要指两种情况,即人的异化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四是存在本质论。马克思揭示人的存在之本质有三种方法,这就是:从人和动物、人和社会、人和他人的关系中探寻人的本质,从对人的生活或存在的分析中揭示人的本质,从对人的实践活动性质的分析入手揭示人的本质。其结果发现: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生产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规定;社会关系是人的现实社会本质的规定;人的个性是人的个性本质规定。这些规定从主体到客体、从内到外、从类到个体、从能动到受动全面地展示了人的本质的完整图景。

(2)关于人的社会观。以往的人学思想往往离开人的社会关系来抽象考察人。马克思力图克服这一历史局限,注意从社会关系出发考察人的社会生活过程。他在这方面的核心思想和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把人看成社会的人,注重探究人的社会性。在马克思那里,这种社会性在于人的合作性、群聚性、集体性、社交性、相互需要关系和社会规定性、社会制约性。其二,论述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分析了个人与生产力、个人与生产关系、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意识、个人活动与社会生活条件等多种关系,指出社会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利益、国家和社会意识等,都是从个人的一定实际生活过程中产生并得到说明的,它们产生之后,便成为个人活动借以实现的必然条件和社会形式。这样,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既是前提又是结果,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具有主体性又受社会制约和规定。其三,把社会看成是人的社会,注重对自由个人的联合体的阐述。这里主要涉及个人的未来前景、发展趋向以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模式。在马克思那里,“自由个人的联合体”的思想要点是:以自由个性为本位;以消灭旧式分工、利己主义和剥削以及以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条件;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原则;以达到个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和谐一致,每个人平等、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社会形式的这种联合体,只有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现。关于人的社会观是马克思在人学思想史上实现变革的根本方面。

(3)关于人的历史观。关于人的社会观重于从静态方面分析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而关于人的历史观则着重于从动态方面考察人的历史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观的基本内容及思路是:从个人、劳动和人类社会生活条件三者的关系中,从对个人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表现形式的考察中,揭示人的历史发展的本质内容与规律、条件与方式、根据与基础、地位与作用。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

其一,从方法上,马克思是从人的历史发展过程入手开始考察人的发展的。遵循这一方法,他沿着两条思路来考察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是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两大时期之中;二是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之中。第一种思路的基本思想是,在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个人的发展在本质上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的手段,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只有到真正的人类时期即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才表现为目的本身,自由个性才得以真正实现。第二种思路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57—1858)中。马克思以扬弃黑格尔辩证法的形式,把否定之否定也看作是实际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据此,他把人和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并力图从中揭示人的发展的种种历史表现形式或本质特征: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原始的丰富”、“人的依赖关系”和“自我牺牲”;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畸形发展”、“个人独立”和“利己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将体现为“全面发展”、“自由个性”和“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一致”。这里的着眼点分别是人的能力发展与其活动的关系、人的社会关系和个性之发展的社会基础、人的发展的方式和性质。

其二,在对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表现形式考察的基础上,马克思便从中抽象概括出人的发展和本质内容和规律。关于人的发展的本质内容,他指出,人的历史发展,本质上是个人本质力量通过其劳动而发展。关于人的历史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的著述中可以揭示出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规律。一是个性发展、群体发展和族类发展在历史中的地位转换规律。这一规律着眼于人自身的发展和他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的历史辩证过程。它提出的根据是,人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创造者,又是后者的产物。其主要内容是,个人要发展自己,首先必须发展其族类生活得以实现的社会物质条件;这种发展最有效的历史形式是分工,分工使族类发展、特定社会群体的发展以牺牲个人及其个性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然而,由于社会生产力和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人全面占有社会生产力,其结果必然把个人及其个性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历史中凸显出来,从而实现同族类发展的和谐一致。二是个性发展程度依赖于个人对社会生产力总和之占有程度及占有方式的规律。这一规律着眼于个性发展程度同个人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占有程度的相关性。它得以成立的根据是,人既是社会生活条件的手段,又是它的目的,其实质,是如何将获得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变成个性发展的现实基础。其主要内容是,社会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如何对个人来说成为人的,既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性质,又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和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占有的程度及性质。三是任何一个对象对个人的意义,都以对象的性质和个人的感知能力(程度)为限的规律。这一规律着眼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个人能力和对象之意义的相关性。其具体内容是,个人对一个对象的感知能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对象对个人的意义就达到什么程度,一个对象如何成为对个人有意义的对象,既取决于对象的性质,又取决于与之相对应的感知能力及其性质。

其三,在人的历史发展问题上,马克思同样也把许多精力用在对人的历史发展的条件、方式尤其是运用条件的方式的考察上。他分析了人的历史发展的主体条件(个人对全面、和谐和自由发展的意识和追求,个人同整个社会进行交往,个人在集体中实现联合)、生产实践条件(消灭旧式分工,增加自由时间,生产劳动同智育相结合)和外部客观条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高度发展以及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它们的占有,周围人的发展,消灭私有制)。然而他更注重分析运用这些条件的方式,其实质目的是力图把上述条件变成人的发展的有效条件和现实基础。他既分析了社会运用条件的方式(作为一种制度的社会如何运用这些条件,以及运用这些条件的方向、重点和性质是什么),又分析了个人运用条件的方式(个人从主观上如何把外部客观条件变成自身发展的现实条件,如何调节、控制和利用外部客观条件来与自身的发展发生现实的、有益的联系)。马克思还着重分析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方式——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关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分析,在方法上,马克思既以弄清人的本质为前提和出发点(是人的某种东西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又把个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这一大的背景下来考察(把个人全面发展既看作一个过程,又看作一个理想目标),还把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定同个人的应有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力图区别开来,以进一步说明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内容上,他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类特性、社会特性和个性在个人那里的充分发展。在进一步说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各方面时,他分别使用了个人的应有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等概念。在谈到个人的类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时,他指出这是人的类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应有发展,具体说既是个人主体性及其内在本质力量的充分发展,又是个人活动充分达到丰富性、完整性和可变动性。在谈到个人的社会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时,他指出是个人各种社会关系在个人那里的和谐发展。在谈到个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时,他指出这主要是个性的自由发展。在思想实质上,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在于使人在世界中确立其价值和主体地位,以达到自我实现,又在于使人达到自由活动或达到自由生存,还在于求得个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

除上述内容外,马克思还分析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根据与基础、地位与作用,尤其分析了个人能力发展的作用和意义。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

(4)关于人的价值观。马克思在对人的问题作出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同时又对人的问题作了价值观考察,即从人本身及其主体性角度,考察人的个性、人的权利、人的异化、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等问题。其中形成的人的个性观、人权观、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观、人的自由观,构成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观的四个基本内容。这方面的内容反映出马克思对“人”的人道主义关切。

其一,人的个性观。对人的个性的分析,是关于人的价值观的出发点和根据,因为人的个性是人的价值的表征。综观马克思的著述,可以看出,他是从三个不同角度规定人的个性的,作为个人对外部世界独特的主体倾向性的个性,如个人心理倾向性、社会倾向性和个人对这种倾向性的追求,其内容要素主要有个人能力、独立自主性、自由自觉性和能动积极的创造性;作为特定社会群体成员的个人所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个性,主要包括个人特殊的社会心理(性格)特征、社会关系特征和道德精神面貌特征;作为个人在外部世界的个别存在形式的个性,如个人的唯一性、不可重复性、独特性、不可取代性和自我性。

其二,人权观。人的个性能否得到充分合理的表现和发挥,涉及人权问题。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基础上,完整而又科学地阐述了他对人权问题的基本看法。首先,马克思以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方法论为前提,从人的类本性、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出发来分析人权,并着重分析了人权的社会经济根源和阶级性质。他从人的类本质出发看待人权,认为人权包含人作为人类所应拥有的一般权利;又从人的社会经济关系出发分析人权,认为人权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还从有个性的个人出发分析人权,认为人权包括每个人作为个人而应享有的个别权利,如独立自主权。其次,马克思具体揭示了人权观的基本内容。一是人权问题提出的根据。他认为人权问题的提出有其人性根据(是人追求自由和平等而提出的一种要求)和社会经济根源(植根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之中),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要求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基础。二是人权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认为人权的具体内容是由社会关系规定的,人权具有现实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根源,其实现受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因此,人权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是为不同阶级服务的,不同阶级对人权必有不同的解释。据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权的实际状况和资产阶级人权观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认为资产阶级的人权观是抽象的(哲学基础是抽象人性论)、不彻底的(人权是少数资产阶级的特权)、虚伪的(赋予私人权利以人的一般权利的形式)、“天赋永恒”的和利己主义的(为资本主义辩护)。三是人权的发展性和历史性。认为人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的。四是论述了共产主义的人权观。这种人权观的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实现人权的要求是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剥削,人权的主体是每个个人,个人权利和他人权利是和谐一致的,人权的基本内涵是全面发展个人的能力和充分实现其自由个性,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权得以实现的基础,人权将成为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和实现自由个性的确证。五是考察人权的属人性质,指出人权无非是在人的种种关系中确证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主体性。

其三,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观。马克思从价值观角度对现实社会中人的实际存在状况加以价值评价所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关于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的学说。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异化就其性质来讲,是着眼于价值伦理因素的人本主义和经济学的统一;就其方法来讲,是把人和他人的异化看作人的异化的核心,并力图从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中揭示出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从劳动与物的关系中揭示出劳动与人的关系,并实现经济学和人本主义哲学的结合;就其根源来讲,它植根于分工和私有制的内在必然性之中;就其作用来讲,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异化劳动对整个人类的发展具有有限的积极作用,但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则主要是消极的,因为它使整个人类的发展以牺牲个人全面发展为代价;就其同人的解放和人道主义的关系而言,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的论述,主要是针对人的异化提出的,而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是人道主义思维模式(理想人性——人性异化——人性复归)中的后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因素,因而是人道主义的基本内容;就人的异化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来讲,它起初担当着说明分析和价值评判社会现实的职能,当马克思发现异化理论只有价值评价职能时,他又力图发现和创立新的理论来说明社会现实,这就是唯物史观,于是他便用唯物史观来科学说明分析社会现实,把异化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用异化理论来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作价值评判。

其四,人的自由观。人的自由是马克思整个人学理论的落脚点和归宿。马克思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人的自由。一是人的自由的基础。他分析了人的自由的人类学基础(自由自觉的劳动)和经济学基础(商品交换关系)。二是人的自由的一般含义。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人的自由的一般含义:自由是人的一种权利和追求;自由是支配外部客体的必然性的能力;自由是人支配自身并使外部必然性为人服务的能力。

以上四个层面的内容在马克思整个人学理论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从而构成马克思人学理论内容的完整图景和逻辑框架。并且这种理论显然是以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为对象的哲学性质的理论。

三、挖掘、整理和研究马克思人学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深入挖掘和整理马克思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重新恢复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本来面目,填补我国在马克思人学问题研究上的空白。马克思著述中确实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人学。这种理论是马克思遗留给我们的一块珍宝,有待深入挖掘和整理,使其显示出不可低估的文化精神价值,这是我国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有助于建立马克思主义人学。有的学者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加以研究,已内在包含着对人的问题的科学解决,没有必要建立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我们认为,离开社会关系来研究人是一种抽象,而离开人来研究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抽象;只要去认真审视和面对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就会看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实质上已为我们建立马克思主义人学提供了坚实而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准备,而沿着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道路走下去,就必然要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取代的马克思主义人学。

再次,有益于澄清并克服在马克思思想理论的理解上的混乱,重新认识马克思的思想,修正、补充和完善某些已有的结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对待马克思的思想体系问题上,有两种代表性的倾向:一是把它实证主义化,把马克思解释成社会经济决定论者,由此作出一些错误的结论,说马克思是只见物不见人,所以这种倾向在解释自然界、劳动、社会、历史和经济关系时往往忽视人,缺乏对“人”的理解,而且使“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失去应有的位置;二是把它人道(人本)主义化,把马克思仅看作是人道主义者,由此在人的问题上制造种种混乱。要了解这两种倾向在理论上的得失,澄清理论是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入掌握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则是至为重要的,它是判断理论是非得失的重要尺度,是对马克思的思想作出重新或正确理解的参照系。

最后,有利于我们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人的问题。马克思的许多人学思想,都是在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的批判分析中得出的。尤其是他的商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辩证关系的思想,对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更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